close
加國大學研究兒童如何感知別人對她有偏見 |
作者:駐加拿大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科技組 現職:駐加拿大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科技組 |
文章來源:University of Toronto, 2012年3月21日 |
發佈時間:2012.04.17 |
兒童是察覺別人對她有刻板印象的能力取決於年齡。加拿大多倫多大學 (University of Toronto) 進行的新研究顯示,六歲兒童最容易受直接引導的影響而感受別人對她有偏見,然而一旦孩子越來越接近 10 歲,她開始仰賴自己經驗的判斷。 多倫多大學 Mississauga 分校 Rotman 管理學院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Sonia Kang 及心理學系教授 Michael Inzlicht 在 3 月份的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中描述,「幼兒對資訊飢渴,他們都在熱切地找尋一般規則,幫助映射出他們的社交世界。」 在兩項探討兒童如何學習拒絕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外在的教導及經驗在塑造兒童描述其他群體的特點上發揮獨特的作用。 之前的研究顯示兒童在 3 到 6 歲間學習並開始應用刻板印象,並能識別明顯的歧視。但兒童在 6 到 10 歲時能意識到其他人的刻板印象,10 歲以前就能感受到不易察覺的歧視。雖然之前的研究已經關注兒童如何看待別人,Kang 和 Inzlicht 將這項研究擴展到提供更深入了解兒童是如何學習到他們可能是別人歧視的目標。 Kang 和 Inzlicht 在多倫多招募了超過 300 名不同種族文化背景的一年級、三年級和五年級學生。研究人員任意成立兩個組別,紅色及藍色,然後將所有兒童分在紅組。這些兒童被告知部分孩子被分配到紅組,其他則被分配到藍組。然後他們給紅組 (內團體) 機會透過教導、經驗或者二者兼具來學習藍組 (外團體)。 在教導的情況下,孩子們聽到「藍組的孩子對紅組的孩子不好,而且你確實會注意到藍組怎麼對待你」。在透過經驗的情況下,研究人員精心策劃了與外團體的負面經驗,藍組的成員可以留 10 個代幣 (貼紙或者糖果) 給孩子,但他們卻什麼都沒有給。 結果顯示,聽說藍組不好的一年級學生比那些沒有收到藍組給代幣的一年級學生對藍組的負面觀感更深。五年級學生的狀況則是相反,年齡較大的兒童判斷大多是由得到的代幣數量來決定的。 在其他情況下,得知藍組負面消息的兒童從藍組那裡收到許多代幣,一年級和五年級之間的差異也非常明顯:對於一年級學生,教導的影響非常強大,足以破壞代幣反映的相反訊息,而五年級學生的情況則相反,經驗比教學的影響大。 結果顯示幼兒預期的偏見經驗是由成人對他們交流所塑造的。Kang 表示,「在幼兒時期建立的期望有可能形成未來生活中對汙名化 (stigmatization) 信念的基石。」 Kang 和 Inzlicht 指出,這項研究顯示兒童會被之前不認識的實驗者的一次性訊息所影響。來自父母、兄弟姊妹或熟悉的老師的教導影響會更強烈,而且有重覆接收訊息的機會。 Kang 表示,「教師和家長應該更注重教導幼兒平等和多樣性的正面部分,同時避免過於強調偏見的負面告誡。雖然讓兒童具備認知歧視的能力很重要,但我們不希望他們關閉自己與不同群體成員建立正面關係的可能性。」 同時 Kang 表示,我們的研究認為年齡較大的兒童會更受到自己經驗的影響,所以我們只教導他們平等和多樣性的議題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幫助建立情境和環境,促進不同背景的兒童間的正面經驗。 http://www.news.utoronto.ca/u-t-research-demonstrates-how-children-learn-about-prejudice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