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建築的環保時代已來臨


 


近年來,人類對於環境破壞的規模已擴大至地球的尺度,氣候高溫化、酸雨、森林枯絕、臭氧層破壞、異常氣候等時有所聞,人類的生存已遭到嚴重的威脅。有鑑於此,1992 年的「地球高峰會議」,史無前例地聚集了一百多個國家的元首及代表,共同商討挽救地球環境危機的對策,掀起了地球環保的熱潮。


 


1992 12 月,聯合國成立了「永續發展委員會」(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CSD),全面展開地球環保運動。1998 年的「京都環境會議」更制定了各先進國家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的目標,顯示環保的問題已成為超國境的國際要務,「永續發展」也成為人類重要的課題。


 


臺灣是地球村的一員,也必須善盡國際環保責任。1996 年,行政院成立了「永續發展委員會」,為配合這項政策,經建會特別把「綠建築」列為「城鄉永續發展政策」的執行重點。此外,營建署也透過「營建白皮書」宣示將全面推動綠建築政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近年來更在建立綠建築評估制度與綠建築標章的獎勵辦法方面,獲得相當的成就。


 


以鄰為壑的臺灣建築產業


 


建築與都市建設是民生福祉中重要的產業,也是地球環保策略中的一環。營建政策從都市計畫、建築計畫到營建構造、結構、設備計畫,無不左右對環境的衝擊;營建產業則由材料生產、施工營建、日常使用、拆除解體到回收使用,深深地影響著地球環境。臺灣的建築產業消耗了大量的水泥,也排放了很多的營建廢棄物,建築物的壽命卻嚴重偏低。建築產業耗能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竟占全國總量的 27.22%,影響環境至鉅。


 


臺灣過去的都市建築政策忽略了環保,使得居住環境急速惡化、人口過度集中、人造環境不透水化、建築物通風不良、能源浪費與都市高溫化。為了應付日益炎熱的都市氣候,家家戶戶大量使用空調來加速排熱,卻造成了都市更加炎熱的惡性循環。


 


如今在夏季,臺灣的大都會區中心與市郊的氣溫差已高達攝氏 3 4 度。根據臺電的統計,在夏季尖峰外氣溫每上升攝氏 1 度,空調耗電量約上升 6%。以此計算,夏季市中心的空調設備耗電量將比郊外高出四分之一,使得都市高溫化效應更有如火上加油。


 


另一方面,先進國家由於模板、砂石、人工昂貴,使得混凝土構造造價偏高,建築以鋼骨和木構造居多。但國內由於砂石價格低廉且鋼筋混凝土(RC)構造技術簡單,使得臺灣成為世界上鋼筋混凝土建築物最多的地方,比率約為 95%,木構造與鋼骨構造的建築物則相對較少。而且因砂石的需求量約有5成盜採自河川山谷,所以也衍生出諸多社會問題。


 


921 地震、88 風災所引發的山河巨變,賀伯、象神、敏督利等颱風所引起的土石流與都市大淹水,在在都令人觸目驚心。大眾都把矛頭指向山坡地社區的濫建,或歸罪於暴雨量超過防洪標準。事實上,大部分災難都起因於環境過度不透水化,使得大地喪失了水的涵養力,造成地表逕流量暴增而水災頻傳。


 


過去都市防洪的觀念,都是希望把自家的雨水儘速往鄰地排出,並且認為政府必須設置公共排水設施,以便把都市雨水排至河川大海。因此住家大樓都把自家基地墊高,或者設置緊急馬達以排除積水。這種「以鄰為壑」的觀念,導致低窪人家每遇大雨總會望水興嘆,無語問蒼天。然而這些災難並非不可避免,山坡地也非完全不可開發,只要適當加強建築基地的保水、透水設計,就可大幅減少其弊害。


 


什麼是綠建築


 


上述都市建築環境惡化的解決之道,當以「綠建築」政策為最有效的對策。「綠建築」在日本稱為「環境共生建築」,歐美國家則稱為「生態建築」(ecological building)、「永續建築」(sustainable building),但以「綠建築」為國際最廣泛接受的用語。在臺灣,「綠色」甚至已成為環保的代名詞,例如「綠色消費」、「綠色生活」、「綠色照明」等都是民眾常用的用語,因此內政部決定以「綠建築」做為生態環保建築的表徵,以利推廣。


 


然而,「綠建築」的定義是什麼?至今仍眾說紛紜。即使在先進國家,也很難取得一致的共識。


臺灣把綠建築歸納為生態(含生物多樣性、綠化量及基地保水 3 指標)、節能(日常節能指標)、減廢(含 CO2 及廢棄物減量 2 指標)、健康(含室內環境、水資源及汙水垃圾改善 3 指標)等 4 大範疇,並以之為「綠建築」的定義,即「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的建築」。取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的英文字首,這體系又稱為「EEWH 系統」。


 


綠建築與節約能源


 


我國目前的綠建築評估系統是從建築規劃階段開始,就從事建築生命周期環保計畫。例如,近年來臺灣許多建築設計很喜歡模仿寒帶國家的建築,再加上媒體的吹噓,以致許多業主以為金光閃閃的玻璃帷幕大樓才是科技與文明的象徵,便紛紛建造蔚然成風。然而這是一種很不適合溼熱氣候的建築,也違反了綠建築的規劃原則。


 


全玻璃帷幕大樓起源於歐美寒冷氣候的溫室,其原意在於寒冷氣候中可創造溼熱氣候,於今卻成為原已溼熱國家效法的對象,實在是非常諷刺。全玻璃帷幕大樓甚至被有識之士稱為建築上的「能源殺手」、「環保剋星」,因為它大面積的透明開口會引進大量日射熱,使得空調尖峰負荷劇增。


全玻璃帷幕大樓不適於炎熱氣候的另一原因,在於玻璃具有「溫室效應」。所謂「溫室效應」是指玻璃可讓日光穿透入室內,卻不易消散至室外,室內因此累積了熱氣而越來越熱。


 


另一方面,玻璃大樓內的環境也較一般大樓更形惡劣。例如,曝曬於烈日下的大樓玻璃表面溫度有時高達攝氏 5060 度,即使溫溼度感知器可定在舒適值範圍(如攝氏 2226 度、溼度 5060%),但室內分布懸殊的輻射熱,常使室內的實際溫熱感覺有如在冷氣房內面對烤箱一般,令人不適。再者,因玻璃大樓的空調控制較不穩定,常會造成部分空間焦熱如焚而部分冰凍如寒天,這一溫度環境很容易使室內人員的血管肌肉急遽放大縮小,甚至造成長期筋骨酸痛、體虛氣弱的冷氣病。


 


臺灣的 EEWH 系統,是全球第一個針對亞熱帶、熱帶氣候建立的綠建築評估體系,尤其強調通風採光與外遮陽設計,對於防止超大玻璃大樓設計與空調過量設計有莫大的功效,是建築節能減碳的極佳政策。


 


綠建築的效益


 


許多人都以為汽車、機械等工業所占的耗能比率較大,而建築部門的比率較小,因此從建築來實施節約能源的效果應該有限。其實這是一種嚴重的誤解,事實上,建築的節能效果遠比其他產業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喜來樂 的頭像
    喜來樂

    喜來樂生命教育中心部落格

    喜來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