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聰明藥運用的研究與省思
作者:駐澳洲代表處科技組 現職:駐澳洲代表處科技組
文章來源: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April 23 2012
發佈時間:2012.05.29
雪梨大學腦活動研究中心 (University of Sydney's Centre for the Mind) 在
Neuroscience Letters 發表研究成果指出:電流能夠刺激學習、記憶、注意力、警覺性及洞察力。研究邀請 22
人進行「九點連成四條直線」遊戲測試,一開始無人能成功完成,但經過微量電流刺激腦部十分鐘後,實驗組 11 位中有 5 位完成遊戲測驗,控制組 11
位亦接受假電流刺激,但則完全無人完成測驗。

類似以電流通過腦部的刺激活動獲得許多正面效應,如:美國將其運用在軍事訓練中,發現士兵在虛擬環境中找出隱藏目標物的效果倍增。英國的皇家學院
(Royal Society)
也表示,腦電流活動配合其他腦部圖像技術,可以增強軍事方面的學習效果。提升腦力的藥物經常作為軍方的使用,而近期報告指出許多學者、學生、醫生、輪班工作者開始服用
Ritalin (治療過動)、Provigil (治療嗜睡)
等藥物來幫助提高表現。

但這類的藥物、科技引發許多倫理爭議。採支持立場者以生物倫理學家為多,其認為使用科技來開發腦能力是社會必須回應的新需求,如:牛津大學澳裔倫理學家
Julian Savulescu、史丹佛法律學院教授 Henry Greely 等皆認為認知促進將會對個人及社會帶來許多好處;教授 Greely
並強調:此類藥物、腦部刺激、腦部植入晶片等,應被視為同等於教育、睡眠、網路等對個人產生助益的工具。
而持謹慎立場的學者,提及許多此類藥物科技可能帶來的危機,如:墨爾本大學
Dr. Olivia Carter 認為安全且能提高腦力的藥品有開發的市場,但取得此類聰明藥的公平性有待考量;再者如:藥物 propranolol
可消除腦中害怕的記憶,但可能因此改變個人的自我認同觀點;又如:藥物 modafinil
可以使人提高注意力,但可能會帶來工作超時的倫理議題。

昆士蘭大學臨床研究中心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Centre
for Clinical Research) 教授 Jayne Lucke 亦對此類藥物採保留態度。其研究發現這類型藥物,實際使用情形不如想像中的盛行。在美國
7% 的大學生表示曾經使用 Ritalin 來幫助學業,但只有 2% 承認其在近幾個月內使用。而在德國,去年僅有 1% 的人表示使用認知促進藥物,其他國家
(如澳洲) 的資料則相當缺乏。

教授 Lucke 及其同事 Stephanie Bell, and Professor Wayne Hall 在
AJOB Neuroscience
期刊中發表的論文中提出:一般正常人因此類藥物受益的程度尚無明確證據,正常人服用此類藥物的安全性及效用需要更多研究,而持支持態度的生物倫理學家應該對此有所警覺,且應記取
19 世紀末古柯鹼、20 世紀中的安非他命運用的歷史教訓。

教授 Lucke 研究團隊亦訪問了 19 名 18-31
歲的大學生,其多數認為使用相關藥物如同作弊,但他們並不希望法令明言禁止或鼓勵,只希望能獲得更多相關的知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喜來樂 的頭像
    喜來樂

    喜來樂生命教育中心部落格

    喜來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